衣与食的融合
在织造过程中,有一道重要的工序――上浆,就是将纱线用淀粉糊包裹起来,减少摩擦,增加强度,减少毛羽,使纱线在织机上织造时不容易断头停机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清末至民国时期,上海及周边地区纺织业发展迅速,对淀粉的需求量大增,但当时民族工业刚刚起步,很难买到足够纺织厂需要的淀粉,于是纺织厂自己生产淀粉,面筋就成了纺织厂的副产品,周边群众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面筋。面筋也是当时非常稀有的蛋白质来源,当地吃面筋的习惯逐渐形成。
万亿市场的形成
类似于上海烤麸流行的原因,生活中的很多习惯,纺织市场的很多现象,都是经济原因驱动的,相互影响,逐渐形成了人们眼中的“理所当然”。
在纺织品市场,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消费方式的变化―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、基础设施的加强和政策的引导,网购群体逐渐从原来的年轻人延伸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,人们已经把这种购物方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随之而来的是,网上购物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。
中国纺织协会流通分会发布的《全国服装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3)》显示,2023年,我国服装网络零售额达到23000亿元,同比增长11.11%;中国服装跨境电商出口4870亿元,增长17.63%。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万亿规模的市场也是通过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还会衍生出新的行业业态,碰撞出新的思想,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创新甚至重构。
纺织产业的重构
早期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服装相结合的产物,是“快时尚”。“快时尚”发展之初虽然依然以线下为主,但主打多品类、快反应的思路已经与传统服装产销模式完全不同,也对传统服装产业形成了降维打击。ZARA、H&M等海外品牌靠着这一打法大获成功,国内服装产业也快速跟进。
“快时尚”模式的重点就在一个“快”字上,为了给相关品牌供货,一些面料企业开始向现货方向转型,主打快速反应。为了实现及时交货,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,整合上下游产业链。结果交货时间越来越快,从原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慢慢减少到半个月,再到一周,甚至更少。
当“快时尚”的理念进一步与中国纺织产业链和国内互联网行业结合,以尹喜为代表的一大批跨境电商平台迅速崛起,Tiktok、淘宝等平台的直播发货模式迅速流行,改变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,进一步改造和重构了纺织产业链。小批量、多批次订单形成规模,市场对快速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,使面料现货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,生产端的一系列链条也因此发生改变。
供应链的反哺
供应链的重构也会反哺到传统服装领域,改变行业生态。现阶段,传统服装品牌也逐渐在新零售领域发力,相关业务成为其重要的营收增长点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1-12月,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商品零售额累计10352.9亿元,比2022年同期增长15.4%,增速比2022年同期提高23.1个百分点。
Choice数据显示,在申万行业分类下,目前a股非运动服装领域共有33家上市公司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查阅财务数据发现,近六成公司营收同比增长;26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,占比78.79%。
在回顾业绩增长的驱动因素时,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提到了两个关键因素――一是大环境利好,二是新零售及相关销售渠道。
2023年,超过一半的服装企业库存周转天数比2022年同期有所改善。财务数据显示,安黑鸟、塞马服饰、海澜之家等企业本期存货周转天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28.19天、26天和16天。
可见,供应链重构后,基于现货模式的新零售已经帮助传统服装企业大幅降低库存,提高利润。